【敕博里的五四青年】以青春之名 守护北疆文明之光

时间:2025-05-04 作者:

在敕勒川博物馆的展厅与旗境范围内遗址间,五四精神正以鲜活的姿态被青年们诠释与传承。他们以讲解员、志愿者、安全员、普查员的身份,将爱国情怀、担当精神、科学态度融入每一份工作中,用青春热血守护着北疆文明,让千年敕勒川的基因与五四精神同频共振,绽放出跨越时空的青春光芒。

一、讲解服务——让文物活起来


敕勒川博物馆的青年讲解员们,几年如一日,不忘初心,坚守在平凡的岗位。翻开厚重的历史,从岁月之痕—敕勒川家景变迁展到透射着民族和睦情怀的敕勒川图卷,从永恒的记忆——敕勒川历史文化展到北疆风云——敕勒川革命展,从魅力敕勒川——民俗文化展到廉洁文化馆,每个场景都见证了敕勒川历史性的变化,每件文物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,每张照片都积淀了耐人寻味的故事。在历史展厅从阿善遗址到水旱码头,从塞外草原到工业重镇,农耕文化、草原文化、移民文化、工业文化在敕勒川地区交融汇聚。在革命展厅记载了中共一大胜利召开,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此诞生。风起云涌的敕勒川上诞生了第一批以乌兰夫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,为了革命事业他们奋勇向前。在民俗文化展厅,热火朝天的打麦场与可爱可亲的草原人家南北相邻,这正是民族团结一家亲最好的写照。


二、志愿服务——助推城市文明


在敕勒川博物馆有这样一支队伍,从2011年建馆伊始,作为土右旗志愿者的主力军,就一直彰显着一种责任和担当。在会场,他们是接待员,报到登记、资料发放、礼仪引导……,服务好每一位代表委员,做好每一场会务服务。在乡村、在社区、在校园……他们是宣教员,将敕勒川文化浸润到每一个角落,讲好敕勒川故事、讲好中国故事。在城市建设中,他们是网格员,他们力所能及、时不受限、无处不在,路口执勤、社区劳动、扶老助残……,他们是宣讲员,发起倡议,带动更多人成为城市发展的建设者、城市素质的提升者、城市文明的守护者。他们身兼数职,成为了新时代的“斜杠青年”。多重身份,多种担当,他们志愿于心,奉献于行动。


三、安全巡查——筑牢文明“防火墙”


在敕勒川博物馆有一支青年队伍的安全员们,作为文物的守护者,为博物馆构建起一张安全的大网,牢牢的守护着一万多件馆藏文物以及全旗文保古迹的安全。在展厅,他们是安全员,开馆、闭馆、巡查、疏散。全体安全员不间断的巡查,保障着每一位游客的人身安全;在库房,他们是保管员,登记、造册、入库。为每一件珍贵的文物标好“身份证号”;在监控,他们是安保员,24小时保障文物的安全。他们住在博物馆,像守护自己的家一样守护着一件件珍贵文物。他们见过早晨四五点的第一缕曙光,也见过博物馆凌晨一两点的模样,他们用眼睛洞察一切、用脚步丈量博物馆的每一处角落。


四、文物普查——青年普查队“破译”文明密码


在敕勒川博物馆的“四普”工作中,一支青年普查队翻山越岭。他们手持GPS,肩扛相机,穿梭于古镇小巷、山林田野,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。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,普查小组成员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工作态度。无论是古老的石刻造像、精美的陶瓷器皿,还是朴素的民居建筑、神秘的古墓葬群,他们都一一进行详细的测量、拍照和记录。他们用笔触和镜头捕捉文物的每一个细节,用文字和数据记录下文物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。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,也让后人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。

在敕勒川博物馆的星空穹顶下,青年们的故事仍在续写,一些不经意的瞬间,恰恰是五四精神最鲜活的注脚——当青年把热爱变成专业,把专业变成热爱,文明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基因密码。


附件 :